健康教育
首页 >> 健康管理 >> 健康教育 >> 正文
健康科普第34期:尿潜血阳性怎么办
发布时间:2025-06-11     作者:    来源:     点击:[]    分享到:

当您拿到体检报告翻到尿常规那一栏时,看到一行字——尿潜血(+)是不是心里咯噔一下:完了,我是不是得肾病了?是不是尿出血了?是不是要洗肾了?怎么办呢?

人群尿常规调查数据显示超过8.5%的普通成年人在一次尿检中出现过尿潜血阳性。在这8.5%中,真正属于“病理性肾病”的比例不到20%。所以发现尿潜血,不可以完全忽视不必立刻恐慌,这篇科普文章帮您了解尿潜血的那些事。

一、什么是“尿潜血”?

尿潜血(尿隐血)是通过试纸法初筛和显微镜分析尿液中血红蛋白或肌红蛋白破裂后的产物。试纸侵入尿液,根据颜色变化判断结果(阴性/阳性,或等级+、++、+++)。血红蛋白或肌红蛋白两种物质都是“血”的成分,是通过化学反应检测出来的,不一定是肉眼可见的尿血,所以叫“潜血”。

二、出现尿潜血一定是肾有问题吗?

尿潜血只是一个“信号”,不能说明具体的病因。医生会根据尿

红细胞形态、蛋白尿、肾功能、肾脏B超、血常规、凝血系列、临床表现、既往病史、既往药物治疗史、家族史等线索进步判断血尿的原因

• 看尿红细胞形态通过显微镜检看尿沉渣红细胞位相。变形红细胞(变形率>80%)提示可能是肾小球性出血。均一型红细胞多提示出血来自泌尿道下段(如膀胱、尿道)。

• 看是否伴有蛋白尿蛋白尿,要高度警惕肾小球疾病,如肾炎尿蛋白阴性,多为结石、感染或非肾性原因

三、出现尿潜血的常见原因都有哪些?

出现尿潜血的常见原因有泌尿系统疾病、全身系统性疾病、非病理性尿潜血三大类

1.泌尿系统疾病

• 肾小球疾病:

- 肾炎(如IgA肾病、急性肾炎)

- 肾病综合征、狼疮性肾炎等(常伴蛋白尿、水肿、高血压)

• 泌尿系统感染:膀胱炎、肾盂肾炎、尿道炎(常伴尿频、尿急、尿痛)

泌尿结石:肾结石、输尿管结石、膀胱结石(多伴腰痛或腹痛)

泌尿系肿瘤:肾癌、膀胱癌、前列腺癌(无痛性血尿需警惕少见但需要重视)

泌尿系损伤:外伤、导尿管操作后

泌尿系结构异常:多囊肾、肾血管畸形

如果潜血长期存在或程度较重,一定要警惕泌尿系统疾病

2.系统性疾病或其他疾病

• 免疫系统疾病系统性红斑狼疮、血管炎等

• 血液病:血小板减少、白血病、凝血功能障碍

• 肌肉损伤如横纹肌溶解释放肌红蛋白

• 药物影响如阿司匹林、抗凝药环磷酰胺等引起尿潜血  

这些情况比较复杂,通常合并其他症状,并非单纯的尿潜血阳性。

3.非病理性尿潜血阳性

• 剧烈运动:如长跑、跳绳、登山等运动后一两天内出现尿潜血

尿标本污染:女性月经期或月经前后污染尿标本

• 采样不规范:前段尿易受污染晨尿的中段尿作为标本较佳,并及时送检

• 性生活后:男性尿道中残留血红蛋白,可能出现假阳性

这些情况多数是短暂的潜血,一般会自行恢复不用过度担心

四、发现尿潜血阳性,该怎么办?

第一步:复查

首先确保尿样采集规范(中段尿,避开月经期)

一般建议1~2周后再次复查若持续阳性,进一步检查  

第二步:寻找病因

遵医嘱进行尿红细胞形态学区别肾小球源性/非肾小球源性)、肾功能(肌酐、尿素氮)凝血功能(PT、APTT)、血小板计数免疫指标(补体C3/C4、ANA、抗dsDNA等,排查自身免疫病)感染指标白细胞、降钙素、尿细菌培养等)、泌尿系超筛查结石、肿瘤、多囊)、CT尿路造影(进一步明确结石、占位性病变或血管异常)、膀胱镜针对无痛性血尿或疑似膀胱肿瘤者)、肾活检怀疑肾小球疾病等进一步检查明确病因。

第三步:不轻视,也不恐慌

• 如果是偶发现象,且无其他不适,可能是生理性反应;  

• 若反复出现、程度较重、合并蛋白尿、肾功能异常,一定要尽早就医肾脏内科或泌尿外科进一步治疗。

五、温馨提醒:

1.某些药物(如利福平、非那吡啶)或食物(如甜菜、火龙果)可能导致尿液颜色呈红色、桔色改变,但实际无红细胞,尿潜血检查阴性。

2.以下人群出现尿潜血,需要提高警惕单纯的“尿潜血”可能只是冰山一角,应当尽早做更系统的肾脏检查。

• 有高血压、糖尿病病史的人群(肾病高危)

• 年龄>50岁,特别是男性(警惕肿瘤)

• 有肾病家族史者

• 同时出现蛋白尿、水肿、高血压的人群

所以——

如果拿到体检报告,看到“尿潜血+”,不要被吓到,也不要置之不理。科学对待,规范复查,听从医生建议,做到早发现、早干预、早治疗,当好身体健康的护卫者


撰稿:彭丹

审核:程海峰

签发:马正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