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教育
首页 >> 健康管理 >> 健康教育 >> 正文
埃博拉出血热防控知识
发布时间:2014-10-13     作者:    来源:     点击:[]    分享到:

埃博拉出血热是由埃博拉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出血性传染病。人主要通过接触病人或感染动物的血液、体液、分泌物和排泄物及其污染物等而感染,临床表现主要为突起发热、出血和多脏器损害。埃博拉出血热病死率高,可达50%-90%。本病于1976年在非洲首次发现,目前主要在乌干达、刚果、加蓬、苏丹、科特迪瓦、南非、几内亚、利比里亚、塞拉利昂、尼日利亚等非洲国家流行。

埃博拉病毒对热有中度抵抗力,在室温及4℃存放1个月后,感染性无明显变化。60℃灭活病毒需要1小时。该病毒对紫外线、γ射线、甲醛、次氯酸、酚类等消毒剂和脂溶剂敏感。

一、流行病学特征

1.传染源

感染埃博拉病毒的病人和非人灵长类动物为本病主要传染源。狐蝠科果蝠有可能为本病的传染源。

2.传播途径

接触传播是本病最主要的传播途径。可以通过接触病人和被感染动物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及其污染物感染。

病人感染后血液中可维持很高的病毒含量,医护人员、病人家属或其他密切接触者在治疗、护理病人、或处理病人尸体过程中,如果没有严格的防护措施,容易受到感染。接触自然疫源地或实验室的感染动物可以导致人的发病。医院内传播是导致埃博拉出血热暴发流行的重要因素。

3.易感人群

人类对埃博拉病毒普遍易感。发病主要集中在成年人,这和暴露或者接触机会多有关。尚无资料表明不同性别间存在发病差异。

二、临床表现

本病潜伏期为2-21天,一般为8-10天。病人一旦开始出现症状,就具有传染性。病人在潜伏期内没有传染性。

患者急性起病,发热并快速进展致高热,伴乏力、头痛、肌痛、咽痛等;并可出现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皮疹、肾脏和肝脏功能受损,病程3-4天后可进入极期,出现持续高热,感染中毒症状及消化道症状加重,有不同程度的出血,包括皮肤黏膜出血、呕血、咯血、便血、血尿等;严重者可出现意识障碍、休克及多脏器受累,多在发病后2周内死于出血、多脏器功能障碍等。

三、预防控制措施

目前埃博拉出血热尚没有疫苗可以预防,隔离控制传染源和加强个人防护是防控埃博拉出血热的关键措施。

虽然最初的埃博拉病例是通过处理受感染动物或其尸体而引起的感染,但续发病例感染往往是由于直接接触病例体液,或不安全的病例管理和丧葬操作造成的。本次暴发主要是通过人间传播扩散造成。

采取以下措施可以帮助预防感染,限制传播:

1.了解疾病性质、疾病如何传播及如何防止其进一步扩散的知识。加强个人防护,注意手卫生。

2.如果怀疑周边的人感染了埃博拉病毒,鼓励并支持他们到医疗机构寻求治疗。病人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等物品应当按照医疗废物处置,患者诊疗与护理应尽可能使用一次性医疗器械,使用后的均按医疗废物处置。必须重复使用的医疗器械应按照有关规定消毒处理。

3.处理埃博拉死亡病例时必须穿戴合适的防护设备。

4.积极宣传埃博拉出血热的防治知识,提高公众自我防护意识,及时回应社会关切。

此外,在受影响的热带雨林地区,个人应该减少与高风险感染动物的接触(如:果蝠、猴子或猿)。如果怀疑某动物已被感染,则不要再去处理它们。动物制品(血和肉)被食用前应确保煮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