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教育
首页 >> 健康管理 >> 健康教育 >> 正文
流行性出血热的预防
发布时间:2011-11-07     作者:    来源:     点击:[]    分享到:

流行性出血热是由病毒引起以鼠类为主要传染病的自然疫源性疾病。是以发热、出血倾向及肾脏损害为主要临床特征的急性病毒性传染病。

一、传染源:鼠类是本病的传染源,黑戍姬鼠为野鼠型出血热的主要宿主和传染源。褐家鼠为家鼠型出血热的主要传染源。

二、传播途径:主要传播为动物源性,病毒能通过宿主血和唾液、尿、便排出,鼠向人的直接传播是人类感染的主要途径。目前认为有以下途径可引起出血热的传播:

1、呼吸道:含出血热病毒的鼠排泄物污染尘埃后形成的气溶胶颗粒经呼吸道感染。

2、消化道:含出血热病毒的鼠排泄物污染的食物、水经口腔粘膜及胃肠粘膜感染。

3、接触传播:被鼠咬伤、鼠类排泄物、分泌物直接与破损的皮肤、粘膜接触。

4、母婴传播:孕妇患病后可经胎盘感染胎儿。

5、虫媒传播:老鼠体表寄生的螨虫叮咬人可引起本病的传播。

三、易感人群:人群普遍易感,青壮年发病率高,二次感染罕见。

四、季节性:全年散发,从10月到次年1月较多,3月-6月有个发病小高峰。

五、临床症状:出血热的潜伏期为5—46天,一般为1—2周。本病典型表现有起病急、发热(38—40OC)、三痛(头痛、腰痛、眼眶痛)以及恶心、呕吐、胸闷、腹痛、腹泻、全身关节痛等症状。皮肤粘膜三红(脸、项和上胸部发红)、眼结膜充血,重者似酒醉貌。口腔粘膜、胸背、腋下出现大小不等的出血点或瘀斑、或呈条索状、坏痕样的出血点。随着病情的发展,病人退烧,但病情症状反而加重,继而出现低血压、休克、少尿、无尿及严重出血症状。典型的出血热一般有发热、低血压、少尿、多尿及恢复五期经过,如处理不当,病死率很高。因此,对病人应实行“四早已就”即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就进治疗,减少搬运。

六、预防:出血热当无特异性病原疗法,发病后只能对症治疗,因此预防尤为重要。预防出血热的根本措施就是灭鼠。据调查,鼠密度在5%以下,可控制出血热流行,鼠溶度在1%左右就能控制出血热发病。因此,在疫区应采取各种办法开展灭鼠活动,搞好环境卫生和室内卫生、清楚垃圾,消灭老鼠的栖息场所。做好食品保管工作,严防鼠类污染食物,做好个人防护,切忌玩鼠,被打死的老鼠要烧掉或埋掉,不要在野外草地睡觉。接种出血热疫苗是预防出血热最有效的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