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首页 >> 新闻动态 >> 正文
秋意渐浓,健康常伴——新学期健康守护指南
发布时间:2025-09-01     作者:    来源:     点击:[]    分享到:

亲爱的同学们,随着暑热褪去、秋意渐深,我们迎来了充满希望的新学期!校园里金桂飘香,书卷轻展,但昼夜温差加大、空气湿度变化也为健康带来了新挑战。为助力大家以最佳状态拥抱校园生活,校医院特别整理了一份健康防护指南无论是奔波于课堂与实验室的你,还是沉浸在社团活动中的你,都请记得:健康是青春最亮的底色。让我们从规律作息、适量运动、及时添衣等小事做起,共同筑起守护健康的屏障愿每一位同学在新学期,心怀热忱,步履轻盈,收获成长与安康!

一、 预防传染病

(一) 何谓传染病?

传染病就是能够在人与人之间,或人与动物之间引起传播的感染性疾病,是由病原体(如细菌、病毒、真菌、寄生虫等)侵入人体,并在体内繁殖或产生毒素引起的,会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严重时可导致感染者死亡。

(二)传染病传播的基本条件

传染源、传播途径、人群易感性是传染病传播的三个基本条件。传染源是指体内有病原体生长、繁殖并且能排出病原体的人和动物。传播途径是病原体离开传染源到达另一个人体内的途径,同一种传染病可以有多种传播途径。传播途径分为:呼吸道传播,消化道传播,接触传播,虫媒传播,血液、体液传播,母婴垂直传播。人群易感性,对某种传染病缺乏特异性免疫力的人称为易感者,他们都对该病原体具有易感性。当易感者在人群中的比例达到一定水平,若又有传染源和合适的传播途径,则很容易发生该传染病流行。

(三)传染病的防控方法

学校是人群聚集场所,传染病一旦发生便如星火燎原,极易引发大规模传播,不仅严重危害师生生命健康也会威胁校园安全从自身做起筑牢防疫屏障、遏制传染病蔓延,是每一位陕Star学子刻不容缓的使命担当。


1.管理传染源

相关部门做好学生健康监测和因病缺勤追踪登记。个人身体若出现不适及时赴正规医院就诊,如确诊传染病,尽快告知辅导员和校医院(长安校区029-85319116;雁塔校区029-85308977),不得带病上课。相关人员需配合疾控部门和校医院开展流行病学调查、健康筛查等疫情处置措施。如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导致传染病流行,给他人人身、财产造成损害的,需依法承担责任。

2.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

主动学习健康知识,践行文明健康生活方式。一方面做好个人防护,减少病原体接触几率:开展环境卫生整治,经常开窗通风(每天至少通风三次,每次不少于30分钟),出入人员密集的公共场所佩戴口罩,勤洗手,拒绝高危性行为,远离毒品,不共用私人物品;另一方面通过均衡饮食,规律作息,加强锻炼,疫苗接种等途径提高自身免疫力。

(四)常见传染病预防措施

1.经呼吸道或者直接接触传播的疾病

包括肺结核、新冠病毒感染、流行性感冒、水痘、流行性腮腺炎、流脑、诺如病毒感染性腹泻、麻疹、白喉、百日咳、风疹、猩红热、手足口病、上呼吸道感染等。防控要点为:保持室内空气流通;避免用脏手挖鼻孔、揉眼睛;打喷嚏或咳嗽时,用纸巾掩口鼻,痰吐在纸巾上并丢进垃圾桶,或吐马桶中,及时洗手。如果有发烧、咽痛、咳嗽、打喷嚏等症状,应戴上口罩并尽快赴正规医院就诊,不带病上课。

肺结核为我国法定报告乙类传染病,在甲乙类传染病中发病和死亡数排第2位,是学校重点防控的传染病之一。是由结核分枝杆菌感染肺部引起的慢性呼吸道传染病患者咳嗽、打喷嚏大声说话时,喷出的飞沫会很快蒸发成为飞沫核,可长时间悬浮在空气中使其他人受到感染。肺结核的主要症状有咳嗽、咳痰,咯血或血痰,有的人会有低烧、盗汗、胸痛、食欲差、疲乏和消瘦等。按照疾控部门要求,入学体检时校医院会对每名同学进行X光胸片检查和PPD皮试以筛查肺结核患者和结核杆菌感染者。X光胸片异常,或者有咳嗽、咳痰2周及以上,咯血或血痰等症状,应及时到结核病定点医疗机构进行检查确诊肺结核,应在结核病定点医疗机构接受规范治疗,同时按照法律规定,遵守以下要求第一,不得向学校隐瞒病情带病上课,应尽快告知辅导员和校医院以便其他师生及时接受筛查;第二,向就诊医疗机构如实说明学生或教工身份,以及学校信息等;第三,积极配合流行病学调查,如实提供相关信息。

2.经消化道传播的疾病

常见的有诺如病毒感染性腹泻、细菌性痢疾、甲型肝炎、戊型肝炎、伤寒等。防控要点包括:饭前便后勤洗手;喝煮沸的开水,食物彻底煮熟,瓜果蔬菜清洗干净;避免生熟食物混放或使用同一菜板、菜刀。

其中诺如病毒感染性腹泻是由诺如病毒引起的急性肠道传染病,主要症状为呕吐和腹泻,其次为恶心、腹痛、头痛、发热、畏寒和肌肉酸痛等;呕吐物和粪便均有感染性,主要通过污染的食物、水传播,也可经接触病人排泄物和呕吐物,经污染的手、物品和用具,以及呕吐产生的气溶胶等方式传播。患者要隔离治疗至症状消失72小时后,隐性感染者病原检测阳性后也要隔离72小时。

3.经血液和性接触传播的疾病

包括艾滋病、乙型肝炎、丙型肝炎、梅毒、猴痘、淋病等。防控要点为第一,洁身自爱遵守性道德,避免过早发生性行为;第二,拒绝高危性行为,坚持正确使用安全套;第三,远离毒品,不共用或触摸他人用过的针管与针头;第四,不共用剃须刀、修眉刀、牙刷等;第五,避免到不正规的医疗机构拔牙、补牙、纹眉、纹身第六,如不慎发生高危行为及时检测、及早干预。

艾滋病又称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是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人体,导致人体免疫系统全面崩溃,失去一切抵抗力,最后会因一种或数种机会性感染或肿瘤而死亡。艾滋病疫苗预防,无法治愈近年来每年发现的艾滋病感染者中,95%以上是通过性行为感染;每年新报告3000多例青年学生艾滋病病例,主要通过无保护性行为感染,尤其是男男同性性行为。青年学生距离艾滋病并不遥远,但只要在一些行为上多加注意,就可以保护自己不受HIV的侵害。

4.由虫媒或动物传播的疾病

包括流行性出血热、狂犬病、乙型脑炎、禽流感、疟疾、斑疹伤寒、鼠疫等。预防要点有第一,整治环境卫生,防鼠防虫防蚊垃圾日产日清第二,避免与猫、狗、鸟、家禽等动物亲密接触,不要触摸死亡或可疑患病的动物。

1)预防流行性出血热

又名“肾综合征出血热”,简称“出血热”,是由鼠类(以黑线姬鼠、褐家鼠为主)传播汉坦病毒引起的较为严重的法定传染病。每年5~7月、10月~次年1月前后是西安市出血热高流行季节,长安区是出血热高发疫区。携带病毒的老鼠可以通过人破损的皮肤和粘膜、呼吸道以及消化道,直接或间接将病毒传播给人引起出血热,早期症状很像感冒,若延误治疗将会危及生命。如果出现感冒症状,请及时到正规医院就诊排查。接种出血热疫苗可以有效预防,疫苗一共需要打3针,前两针间隔14天,第3针和第2针间隔1年。此外防鼠、灭鼠,避免被老鼠咬伤、在鼠类频繁活动的场所避免吸入气溶胶,不食用被老鼠污染过的食物也是预防出血热的重要措施

2)预防基孔肯雅热

基孔肯雅热是由基孔肯雅病毒感染引起,经伊蚊叮咬传播的急性传染病患病后主要表现为发热、关节痛、皮疹目前没有疫苗,也没有特效药,清积水、灭蚊虫、防蚊虫叮咬是防控的核心策略。一方面要全面清除蚊虫孳生地,每5-7天检查并清理室内所有积水容器,翻扣闲置容器,倒掉花盆、瓶罐、水桶等容器积水等;另一方面要做好个人防护,主动使用蚊香、驱避剂、蚊帐等方式预防蚊虫叮咬。返校前12天有广东佛山、广州、湛江等疫区和境外(尤其是东南亚、南亚、非洲和南美洲流行区)旅居史者,要严格落实健康监测(自离开疫区之日起监测12天),出现异常及时就医,并详细告知医生旅居史及蚊虫叮咬情况。

3)预防狂犬病

狂犬病是由狂犬病病毒引起的人兽共患烈性传染病,可防不可治,病死率几乎为100%。主要传染源是携带病毒的犬、猫、猪、牛、马等家畜,被携带病毒的动物咬伤、抓伤,或者破损的皮肤或黏膜接触动物的唾液和分泌物均可能得狂犬病。如果不幸被狗(猫)咬(抓)伤,应尽快用肥皂水和流动的清水交替,彻底冲洗伤口15分钟,并就近前往狂犬病暴露预防处置门诊在医生指导下接种狂犬病疫苗被动免疫制剂。(预防处置门诊详见校医院官方网站“健康科普第11期:狂犬病暴露预防知识”https://hospital.snnu.edu.cn/info/1026/4074.htm)

二、预防食源性疾病

食源性疾病就是吃出来的病,当食用了被细菌、病毒、寄生虫或毒素、毒物污染的食物,或者食物本身含有毒成分,人体就会患病。据相关数据统计,全球每年6亿人患食源性疾病,42万人死亡。不同致病因素导致的食源性疾病,患者症状往往不尽相同,最常见的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消化道症状。预防要点包括:不喝生水,吃熟食,不吃变质的食物,生吃瓜果蔬菜要洗净,饭前便后勤洗手,不去卫生条件不好的饭店或摊点就餐。



  • 撰稿人:王蕾

  • 审核:刘迎利/张明超

  • 签发:马正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