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首页 >> 新闻动态 >> 正文
健康科普第九期:预防“百日咳”
发布时间:2024-05-08     作者:    来源:     点击:[]    分享到:

百日咳是由百日咳鲍特菌感染引起的一种古老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为法定报告乙类传染病,多年来存在感较低,由于菌株变异、实验室检测率增加等原因,近年,全球多地百日咳病例“再现”,相关话题登上热搜,引起广泛关注。

国家疾病预防控制局发布的法定传染病疫情信息显示:2024年1-3月我国共报告59458例百日咳病例,发病率是2023年同期(2242例)的26.5倍。

一、百日咳有什么症状?

百日咳潜伏期5-21天,一般为7-14天。典型临床经过分为以下三期,如不及时治疗可并发肺炎、肺动脉高压、百日咳脑病等。

(一)卡他期

表现为流涕、打喷嚏、流泪、咽痛、阵发性咳嗽等类似感冒症状,多无发热,或初期一过性发热,持续1—2周。此期传染性极强,若能及时诊断和治疗可有效控制病情发展。由于本期缺乏特征性症状,如不询问接触史和完善相关检查容易漏诊。

(二)痉咳期

表现为阵发性痉挛性咳嗽,伴咳嗽末吸气性吼声(类似于鸡鸣声),反复多次,直至咳出粘痰,昼轻夜重,睡眠期间痉挛性咳嗽更为突出。痉咳次数随病例发展而增多,常在咳嗽后出现呕吐,可致舌系带溃疡,面部、眼睑浮肿,眼结膜出血,鼻衄,重者颅内出血。青少年或成人百日咳患者,常无典型痉咳,表现为阵发性咳嗽和暂时性缓解交替。此期一般持续2~6周或更长。

(三)恢复期

阵发性痉咳次数减少至消失,持续2~3周后咳嗽好转痊愈,若有并发症,病程可达数周。

二、如何预防百日咳?

百日咳患者和带菌者是主要传染源,从潜伏期开始至发病后6周均有传染性。主要通过呼吸道飞沫传播,也可经密切接触传播,人群普遍易感。

(一)佩戴口罩是预防呼吸道传染病的重要措施,可有效减少病原体传播。

(二)要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勤洗手、常通风,咳嗽或打喷嚏时用手肘或纸巾掩住口鼻,注意合理作息、适当的体育锻炼。

(三)出现感冒症状及时去正规医疗机构就诊,以免延误治疗。如确诊百日咳需要居家隔离,避免带病上课,同时及时报告校医院预防保健科(长安校区029-85319116;雁塔校区029-85308977),以便防保科开展疫情防控工作。

(四)接种含百日咳成分疫苗是预防百日咳最经济最有效的手段,可有效降低感染发病和重症病例发生风险。按照国家免疫规划程序,儿童应在3、4、5月龄和18月龄各接种1剂次含百日咳成分疫苗。适龄儿童应及时、全程接种含百日咳成分疫苗,未接种儿童应尽快补种。


参考资料

[1]国家卫健委医疗应急司:百日咳诊疗方案(2023版).

[2]中华医学杂志:中国百日咳诊疗与预防指南(2024版)

[3]传染病学(第八版).人民卫生出版社

[4]国家疾病预防控制局传染病防控司:关于百日咳,这些知识你需要了解.

 

 

撰稿:王蕾

审核:刘迎利/程海峰

签发:马正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