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教育
首页 >> 健康管理 >> 健康教育 >> 正文
健康科普第23期:虫咬性皮肤病防治
发布时间:2024-09-30     作者:    来源:     点击:[]    分享到:

虫咬性皮肤病是指由各种昆虫叮咬或螫刺引起的皮肤反应。这些昆虫包括跳蚤、螨虫、蜜蜂、隐翅虫等。今天我们重点来了解一下如何预防和处理蜜蜂螫刺和隐翅虫叮咬。

一、蜜蜂蜇伤

蜜蜂是常见的授粉昆虫,对农业生产和生态系统的平衡起着关键作用。然而,蜜蜂也可能对人类造成伤害,尤其是在它们感受到威胁时会进行螫刺。

1.如何预防蜜蜂螫伤?

蜜蜂通常在感到巢穴受到威胁时才会攻击,因此,避免靠近蜂巢或故意触碰蜜蜂是最基本的防范措施。市面上有一些专门针对蜜蜂的驱虫剂,可以在户外活动前涂抹在皮肤上,减少被蜜蜂叮咬的风险。在户外活动时,尤其是接近可能有蜜蜂出没的地方,建议穿着长袖衣物和长裤,以减少皮肤暴露在外的面积。

2.如何应对蜜蜂螫伤?

①保持冷静:如果蜜蜂靠近,最重要的是保持冷静,避免快速挥动手臂或奔跑,这可能会激怒蜜蜂。

②缓慢移动:慢慢离开蜜蜂的活动区域,避免突然的动作或声音,有助于减少被螫的可能性。

③保护面部和头部:蜜蜂通常会攻击面部和头部,因此在必要时可以用帽子或手臂遮挡这些部位。

3.蜜蜂螫伤时如何急救?

①移除螫针:如果被蜜蜂螫伤,应尽快用镊子或其他工具轻轻刮除皮肤上的螫针,避免挤压螫囊以免注入更多毒液。

②用温和的肥皂水或其他碱性液体清洗伤口,中和毒液。避免使用酒精,可能会引起疼痛。

③冷敷:使用冰块或冷水冷敷被螫部位,可以减轻疼痛和肿胀。

④观察过敏反应:大多数人对蜜蜂螫伤的反应是轻微的,但有些人可能对蜂毒过敏,表现为呼吸困难、喉咙肿胀等症状。如果出现这些症状,应立即就医。

二、隐翅虫

1.什么是隐翅虫?

隐翅虫,俗称“飞蚂蚁”、“影子虫”、“青腰虫”,是一种看似不起眼却隐藏着强毒性的小昆虫。隐翅虫通常活跃在每年的6-9月,白天多隐匿于杂草、枯叶等处,尤其是雨季潮湿的草地上。它有趋光性,晚上可能被室内灯光吸引出没在灯亮处。

2.不容忽视的隐翅虫毒液

隐翅虫不主动蜇人,身体里却藏着腐蚀性的强酸性毒汁。隐翅虫的毒素主要分为两种,一种是皮肤刺激毒素,如果不小心拍死它导致毒液释放接触到皮肤的话,会对皮肤产生强烈刺激,引起急性炎症反应,形成条状、片状或者点簇状水肿性瘙痒红斑,随后其上可能会出现丘疹、水疱并逐渐发展为脓疱或者灰褐色坏死,此时往往伴有灼热疼痛感。此皮损通常1-2周脱痂愈合,但往往留有色素沉着甚至浅瘢痕。这就是隐翅虫皮炎的威力。如果面部或颈部等暴露皮肤处不小心接触到隐翅虫毒液,就可能被“毁容”!另一种为神经毒素,则有可能影响神经系统,导致头晕、恶心、四肢无力等症状。情况严重时,还可能出现呼吸急促、抽搐等反应。

3. 应该怎么做好防护?

①正确识别出隐翅虫并避免直接接触,如果发现虫子停留在皮肤上,不拍打挤压,而是轻轻吹走;

②注意环境卫生,注意室内外清洁,做好杀虫措施;

③关好纱窗,防止虫子飞入室内,检查床铺及在外晾晒的衣物,晚上关灯睡觉;

④夏季少去户外草地、树木多的地方,必要时注意防护,带好驱虫防蚊用品,如风油精、花露水等。

4.如果不小心中招,皮肤接触到隐翅虫毒液,我们又该怎么处理让伤害降低到最小呢?

①用清水或者碱性肥皂水冲洗接触过的皮肤,中和毒液,减少对皮肤的刺激,接触过毒液处避免接触其他皮肤;

②避免抓挠,尽量减少皮肤破损,降低皮肤感染的风险;

③如果肿胀和瘙痒的症状比较严重甚至发生溃烂,需要尽快来皮肤科就诊,可以遵医嘱使用消炎止痒的激素类药物,瘙痒难耐时可以口服抗组胺药进行治疗来缓解症状;

④观察症状:如果接触毒液后出现呼吸困难、心跳加快等症状,需立即就医。

⑤如果隐翅虫皮炎后遗留色素沉着或者疤痕,遵医嘱外用药物,必要时行激光等物理治疗改善症状。

总之,隐翅虫并不可怕,在日常生活中“你不动它,它不伤你”,尽量避免与之接触,不小心接触毒液做到正确处理、及时就医从而避免严重后果的发生,莫让小虫成大患!

校医院外科电话:029-81530850-8019

同学们遇到虫咬,请及时到医院外科就诊。


撰稿:李米红

审核:程海峰/许朝霞

签发:马正平